21. 鲁迅——多翻法
据许广平回忆,鲁迅有一个习惯,就是在工作之余的空隙时间,见缝插针,阅读书报。除开一些重要的外国书和社会科学书是详细阅读之外,普通杂志一般是选几篇或一部分看看,有的刊物拿过来随手翻翻,有的看看目录就算了。对于报纸,也总要花十来分钟过目一下。正如鲁迅自己所说:“书在手头,不管它是什么,总要拿来翻一下,或者看一遍序目,或者读几页内容。”
鲁迅认为这种办法很有益处。他说,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,每天写着“豆腐三文,青菜十文,鱼五十文,酱油一文”,就知道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,够一家人吃了;看一本旧历书,上面写着“不宜出行,不宜沐浴,不宜上梁”,就知道先前还有这么多禁忌。
鲁迅不仅主张多翻一般性的书刊,而且还提倡青年人要多翻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书籍。他说:“倘有余暇,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,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,也要泛览。譬如学理科的,偏看看文学书,学文学的,偏看看科学书,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。这样子,对于别人、别事,可以有更深的了解。”他还批评那时候的文学青年,“往往厌恶数学、理化、史地、生物学,认为这些都无足轻重,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,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,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。”
鲁迅还认为,这种多翻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,因为“一多翻,就有比较,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”。
“多翻”读书法能够开拓视野,启迪思路,增长知识,好处甚多。当然,对于初中同学来说,首先要学习课堂必读的课本,同时,在这个前提下,要尽可能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。
22. 郭沫若——一通二否法
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、诗人、历史学家、剧作家、考古学家、古文字学家,同时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。他所著的诗集《女神》,历史剧《屈原》、《蔡文姬》,史学专著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、《甲申三百年祭》、《十批判书》、《奴隶制时代》,古文字学专著《甲骨文字研究》、《卜辞通纂》等等,都曾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极大的影响。他学识渊博,才华横溢,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。
像这样一位大家,他是怎样读书、做学问的呢?关于如何读书,郭沫若有过许多论述,这里只介绍他的一个观点。他说:“读一切深邃的书都应该如是:第一,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;第二,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。理解不足,只好精读,只好深思,换句话说:便是只好待时。待到自己的经验足时,终有彻底理解的时期出现。理解已足,然犹不能暖姝自划,要有批评的眼光,于可能的限度之内否定原作,然后原书的生命才能成为自己的生命,作者的心血才能成为自己的心血。一切都要凭自力,不可倚赖他人。”
郭沫若的意思很清楚,读书的第一步,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书的内容。理解不深不透,就要精读、深思;如一时理解不了,就过一段时间,等到自己的经验足了,思考成熟了,就会彻底理解的。第二步,就要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书本,要努力去否定原作,发现其中错误,提出与之不同的见解。只有这样读书,才能把书本的营养消化、吸收,变为自己的血肉。
概而言之,郭沫若主张读书一要理解、弄通,二要批评、否定,所以我们就把他的读书方法概括成“一通二否法”。本文开头提到的郭老的许多专著,都可以说是他“一通二否”阅读、研究方法的成果。他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,又敢于提出否定的意见,从而形成了自己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,《十批判书》,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。
23. 叶圣陶——由浅入深法
叶圣陶先生治学严谨,对读书的态度极为严肃、认真。当他看到有的人为孩子能用两天时间读完《创业史》而感到自豪时,便热心规劝这些同志不要鼓励孩子这样做,因为“弄成了马马虎虎的阅读习惯,可要吃一辈子的亏。”他要求“阅读必须认真,先求认真,次求迅速,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。”
那么怎样认真地阅读呢?叶老先生介绍了一种由浅入深的读书方法:
每读一本书时,首先“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,逐句循诵,摘出不了解的处所;然后用平时阅读的经验,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;得到了解答,再看注释或参考书”。这第一步只要求读懂原文,扫清阅读障碍(比如:不认识的生字词、不理解的章句段落和名词术语等),并且在扫除障碍中,训练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此基础上,再“复读一遍,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”。这样要求就深入了一层,要吃透本篇或本章节的内容,并且能够概括出大意。
囫囵吞枣是不行的,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也是不行的。仅仅到此为止还不够,还必须更深入一层,“最后细读一遍,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,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,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。”把应该记住的新知识、新观点或好词语都记住了,把应该体会精妙之处都玩味琢磨了,把应该研究的东西都经过研究变成了自己的成果,至此,不仅书的内容消化吸收了,而且培养了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。按照叶老的要求认真读书,收获肯定是大的。
24. 夏丐尊——蔓延法
自然界有一种蔓草,只要有一棵扎根成活了,它就会向周围不断地扩展滋生,繁衍蔓延。
学人中有一种读书方法,与蔓草的生长发展颇为类似。请看看著名语言学家、教育家、作家夏丐尊先生的读书情形吧:他总是以精读的文章(或书籍)为出发点,然后向四面八方蔓延,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,有效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。例如:夏先生读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就是这样蔓延发展的:
《桃花源记》是晋朝人写的,要想知道这篇文章在晋朝文学中的地位以及晋朝文学的概况,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;文中的“桃花源”实际上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乌托邦思想,这又可以找一本英国人莫尔写的《乌托邦》来对照着读;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,如若想弄清楚记叙文的格式,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;此外,如果想了解作者陶渊明其人其事,还可以去翻《晋书·陶潜传》。这样一来,读一篇文章就引出了一大串的书。
如果我们将夏先生这种读书方法概括为“蔓延法”,不能算太牵强吧!大量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,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,既便于加深理解,又可以拓宽知识面,因此,蔓延法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。
25. 丰子恺——重复法
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堪称一绝。他的艺术风格独特,读书习惯也独特。
子恺先生读书,每读完一个章节总要复习一遍,读到第三个章节,还要把前面两个部分再复习一遍,就这样反复地读,反复地温习,不厌其烦,一丝不苟。
他还有一个绝妙的办法促使自己多次复习已读过的书:读书时,在书的背后写“读”字,每复习一遍就写一笔。他生活的年代使用繁体字,一个“读”有23 画,因此,他要复习22 遍才能把“读”字写完。试想,一本书重复读了20 多遍,岂有不烂熟于心之理?
有人说:“重复是学习之母”,这的确算得上一句至理名言。按心理学的观点说,信息经常重复刺激大脑,能增强记忆。实际上,重复不仅能使记忆加强,而且还能加深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