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经济学
山东烟台科技大学教授 刘克苏 博士
一、经典一部,胜读杂书万本
经典和其它书的关系,好比蜂王浆和蜂蜜的关系,是以一当十,以一当万,很经济。为什么经典可以以一当万呢?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,历史大浪淘沙的结果,其实也花去了不少成本,因为选择的过程以去伪存真,要去粗取精,要费工夫,动脑筋。前人费了功夫动了脑筋花了成本,后人不利用,那就浪费了,是不继承祖业。经典是一种「去芜存精」后,具有高度价值的人类智能结晶。因此,人类知识可以分为经典和非经典两大派,抓住了经典,非经典就好掌握了。所以说经典一部,胜读杂书万本。有了经典做底子,信息爆炸和知识老化就不那么可怕了。这就引出经典和非经典的一个区别:经典历久弥新、长生不老、青春永驻,知识爆炸对它们影响不大;非经典更新换代迅速,老化的快,转眼就人老珠黄,无人理睬,知识爆炸主要是炸它们。古云:「书中自有颜如玉」,是经典情人,还是明日黄花,需要读书经济学的明智决策。
二、经典,主要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,可以分为通典和专典两大类。
通典是通用性比较强的经典,比如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周易》、《圣经》、《六祖坛经》、亚里士多德的《工具论》等。专典是比较偏重于某个专门领域的经典,比如文学中的、《诗经》,古希腊悲剧,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经典原著,中国的《九章算术》和古希腊的《几何原本》。当然,对于善于学习,精于运用的人来说,任何经典都可以看作通典,运用自如,比如把《孙子兵法》运用于商业、学业,就是活用,就是掌握了经典的精髓。至于把通典运用于任何专门领域,那是通典的本来作用,是理所当然的。从小接受古今中外最优原典文化创造性精神的熏陶,娴熟于胸,不断感悟,是培养成现时代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的不二法门。
三、所谓汉语经典和外语经典
经典还可以按照语种区分为汉语、外语经典等等。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表达各种文化和各国经典;反之,任何一国的文化或者经典也以用多种语 言表达。中国本土的思想经过百家争鸣后,在汉代大体归结为儒家和道家两大派。但是后来,通过翻译,印度的梵语佛典变成了汉语,汉语佛典且被视为中国文化,列入“儒释道”三家中国主要思想流派之一。因此现在有学者主张,目前西方文化也应大量翻译为汉语,以后中国文化的主要派别将是“儒、释、道、西”四大家。而如果中国经典也被西方大量翻译、学习和接受后,外语的中国经典也将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份。不但如此,一国人民其实也可以有一种以上的母语,孩子们可以通过多种语言来学习、表达任何一种文化,也可以用一种语言来学习、表达多种文化。按照这种精神,经典诵读课本可以分为:儿童汉语经典诵读,儿童外语经典诵读。这样,比较简单、方便,有利于培养网络时代国际化的跨文化人才。
四、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,读经典不如背经典,晚背不如早背,背了还要默写
深入经典的最佳效果是背诵。背诵了,才真正归自己所有,然后随时可以消化、吸收、变形、推陈出新。背不下来的,就熟读,也不错。熟读经 典,看其它书就势如破竹了,可谓以一当十。可惜学校很少有重视经典的,中小学不说,即使是大学教科书,也充斥着二三流著作,图书馆里也特别缺乏经典,以至我们到了硕士博士的时侯,对于本科专业的经典还知之甚少,更不用说其它领域的经典和通典了。这样,整个民族的文化学术水平就很难上去,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,没有大师原著原典的底子,大多数是学二三流著作出身,看二手三手材料出身,炒冷饭,渴剩汤,浮于表面,浅尝即止,永远也长不大,更不用说培养完美人才和原创性大师了。所以说就读书而言,读经典乃至背经典,是读书的根本辨法。因为经典是一切学问的根本,其它书籍只是枝叶。二三流著作和二三手材料总是这样那样的解释经典、运用经典,这还算不错的,但已经难免道听涂说,谬义流传了。至于根本不知经典为何物,还自以为有了重大发现、发明,井蛙语天,敝帚千金,浮躁而至于此,怎么能期望有重大的创新呢?因此,就读书这一条来说,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,读经典不如背经典,晚背不如早背。假如还能默写如来,就更好,可以通过动手写字加深印像。
五、晚背不如早背,是因为小时侯记忆力好,记得快记得牢,尤其语言文学和人文科学是这样。
早背,是指儿童时代就加紧背诵,不要等到年龄大了,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,固定了,才动手磨炼记忆力,那就迟了。心理学上所谓印刻期、关键期,是有道理的。我们现在学本族语文都要学到大学,还学不好,其实越后,学习成本就越高,学习效果就越差。古人解决高度语文问题,几年私塾足矣。私塾的辨法很简单,就是背经典,熟读经典,不强求理解。这符合小孩子的发育阶段,因为小孩子记忆力好,理解力弱。因材施教,因年龄施教,就应该这样。但当前的语文教育方法,总是把很少几篇不怎样高明的文章反复分析来分析去,又把一篇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,毫无生气,好比指一个活人解剖了之后来了解似的,总不是“入学”的最佳途径。于是我们陷入了一个教育怪圈:一方面教育经费很紧缺,另一方面这紧缺的教育经费又被死板的教学方法大大的浪费了。如果学一门母语要学到大学还学不好,学一门外语要学到老死还不能用,这种教学方法是迫切需要反省了。1994年到今天,以台湾香港开始,到中国大陆30来个城市的实践证明,儿童诵读经典,对于学习语言来说,是最经济的良方。而且经典中承载了大量优质的中外文化内涵,对于开阔胸襟、启迪智慧、培养完美人格有奠基性作用。这就是素质教育了。假如说语文是工具,胸襟、智能和人格是内涵是素质,那么经典诵读就是一举两得了。
六、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
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,以少数经典带动海量知识的学习掌握。其实,历史的筛选是反复重演的,重演多了,留下来的就越来越浓缩,越来越经典。好比我们复习功课,越复习速度越快,所需记住的东西越少,越到后来越是只需要记住极少数关键点,所谓“书越读越薄”,是个加工提练过程,创新过 程。最后甚至可以把一本厚书压缩成几个概念、甚至只留下一个概念,或者几条公式、甚至一条公式,亦即归纳为几条基本原理、公理。
个人的学习过程和发展史是这样,人类的发展史和学习过程也差不多。人类历史大浪淘沙,天天淘,月月淘,年年淘,剩下的经典就越来越纯,越来越精。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心里一着急,就只好填鸭,填鸭会填死人的,吃力不讨好,很不经济。不如抓住要领,纲举目张,无量信息都可以一网打尽,就如“海纳百川,万叶归根”。否则,不得要领,一杯水也可以呛死人。所以要讲究读书经济学,掌握窍门,以简御繁,以少数经典带动海量知识的学习掌握。